4月13日,外国语学院开展“同理心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本次班会由各班心理委员主持,全体学生参与。
班会上,各班通过观看心理动画视频学习拥有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引导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培养同理心,学会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因为只有当自己能够“同感”时,才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让事情变得更为顺畅。
心得体会
人心之间,总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们习惯用自己的尺子丈量他人的痛苦,用自己的人生解读别人的选择。殊不知,每个人的处境都是独特的迷宫,外人永远无法完全知晓其中的曲折。真正的同理心,不是简单的我理解你,而是承认我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你这种谦卑的态度,反而比任何自信的安慰都更接近真实。当我们放下我懂的傲慢,才能真正听见对方心底的声音。现代人的生活被各种数字和标签填满,我们习惯于用抑郁症患者单亲家庭失业人员这样的分类来简化他人。但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存在,他们的喜怒哀乐无法被任何标签所概括。同理心就是要穿越这些表象,触摸那个独特的灵魂。当他人陷入困境时,我们总想给出建议或安慰。但更多时候,对方需要的只是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一颗愿意陪伴的心。这种不急于评判、不急于解决的陪伴,才是同理心最珍贵的品质。
——22级双语黄睿婷
人们总在谈论理解,却很少真正理解何为理解。那些脱口而出的我懂,往往只是礼貌性的敷衍,或是自我安慰的错觉。真正的同理心需要勇气——直面他人痛苦的勇气,以及承认自身局限的勇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他人故事的方式越来越便捷,理解他人处境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屏幕上滚动的苦难成了数字,远方的哭声成了背景音。我们习惯于消费他人的悲欢,却吝于付出真正的共情。这种疏离正在让我们的心灵变得贫瘠。同理心不是情感的施舍,而是灵魂的对话。它要求我们暂时搁置评判,放下成见,以空白的心态接纳另一个生命的全部。这种接纳不意味着认同,而是尊重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轨迹与逻辑。有时候,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理解的方式。当代社会通信手段日益发达,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们拥有上千个好友,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深夜。在这样的时代,培养同理心不仅是对他人的慈悲,更是对自我的救赎。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依然保有感知温度的能力。
——22级双语郑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