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战略,将群众体育作为育人工程和民生工程扎实推进,通过完善组织保障、夯实设施基础、深化课程改革、丰富赛事活动,在校园内外掀起全民健身热潮,成为福建省高校体育院系中一张亮眼的“活力名片”。体育学院获评“2021-202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体育学院院长许月云获评“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学校群众体育工作屡获国家级殊荣,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在组织保障、设施建设、课程改革与赛事体系等方面的系统性推进与全方位提升。
机制创新,激活校园体育“一池春水”。学校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委员会秘书处的统筹作用,创新构建“运动校园”工作体系,推动形成校院联动、多方协同的群众体育运行机制。实施“2+N”赛事活动模式,即“一院一品”“一院一会”加多项特色活动,推动体育赛事下沉至各二级学院,形成“一院多品”生动格局。同步建立涵盖赛事参与、活动创新、体质健康等维度的阳光体育动态评估体系,有效激发师生参与热情。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主任方彬彬表示:“群众体育需要多方协同。我们主动对接校院联动机制,强化专业支撑,以科学评估促进全员运动,夯实体育育人基础。”


设施升级,筑牢全民健身硬支撑。建设总投资超亿元、总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群,涵盖“三场三馆一池”及多个专项场地。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引入智能管理系统、配备AED等急救设备、健全安全制度,确保体育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体育工作要始终把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体育学院副院长王伯余表示。这些优质场馆资源在保障日常教学之余,每年面向社会开放超10万人次,积极承办省市级各类群众性赛事,成为服务地方全民健身的重要平台。


课程赋能,点燃学生运动热情。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打破传统体育课程壁垒,开设涵盖篮球、舞龙舞狮、轮滑、飞盘、攀岩等23门课程的“体育课程云超市”,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大力推行“课内学+课后练”模式,将“校园健康跑”纳入考核体系,并首创大学体育课程展演,将排舞、击剑、滑行车等项目搬上校运会开幕式,打造全民健身成果的年度“活力秀场”。系列改革成效显著,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切实实现“以体育人、以体健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武思彤同学表示:“‘课程云超市’和‘课内学+课后练’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我们将扎实掌握专业技能,未来更好地服务全民健身事业。”


服务拓展,输出体育“泉师智慧”。学校的体育活力不断向外延伸。一方面,主动对接师生多元健身需求,协助校工会常态化开展教职工气排球、工间操、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设立老年健身服务中心,营造“全员运动”的健康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体育学院科研优势,“十四五”以来承担50余项省、市、县全民健身服务项目,从政策研究到标准制定,为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贡献“泉师智慧”。音乐学专业薛智心同学分享道:“参加龙舟训练和比赛,让我深入体验传统民俗,也感受到学校推动全民健身的用心,这让我更热爱体育运动。”


学校将继续以服务师生健康、赋能社会为己任,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推动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筑牢健康根基。(体育学院、宣传部)
